碧翰烽/文
简单而言: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
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年轻人或者新人终将取代老一辈人,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。
【资料图】
这就是自然规律、客观规律,谁也不能阻挡?谁也阻挡不了!
按照年龄的一般规律来分析,年轻人普遍要比老年人更具进取、创新与活力,老年人更多体现为保守、沉稳与僵化。当然,不排除有特殊的年轻人像老年人,也不排除有特殊的老年人像年轻人。
我们看待问题,当然要注重普遍规律与特点,同时考虑兼顾特殊性。
所以,一个最为理想、最为适度的年龄结构应该是:老、中、青相结合,各占一定适度的比例。这不仅符合年龄的梯队层次,也符合年龄特点、个性的高度融合与协调,从而形成多元共融的合力。
从这个道理上讲,之所以要提出干部年轻化,说明在某个时候、某个地方或单位或领域出现了老龄化趋势,以致于比例过大,就需要遏制这个趋势,需要唤醒年轻的活力。
年轻化当然不只是年龄的年轻,不只是年龄结构的问题,而是思维、能力、态度的年轻,这种年轻体现的是一种进取、创新与活力。
时代需要进步,社会需要发展,当然需要进取、创新与活力。何况年轻人终究要担当使命,终究要担当大任,所以需要有渐进式的融入。
因此,年轻化是大势所趋,也是颇有必要。
问题在于,有些地方或单位在年轻化的具体操作方面,出了一些问题,从而引来人们的质疑。比如,一是唯年龄化。有的仅把年轻化简单理解为年龄轻,划定某个年龄段就可以了,违背了选人用人的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”的基本原则。
在划定一个年龄段之后,还是得要重点考察其“德才”两个方面,需要重点看政治素质、工作业绩。不能因为要选拔年轻干部,就可以不考虑“德和才”。
二是随意化。有的地方在年轻化方面缺乏长远战略,随意性强,没有制度性、常态化建设,想起来了,就提拔一批年轻干部,没想起来,就一直不提拔年轻干部。
这就使得有的干部自嘲,当年自己年轻的时候,一到提拔,说是要论资排辈,等到自己资历够了、能力够了,又说要年轻化。结果两头一头都没有赶上,只因年轻化缺乏制度性规律。
三是小圈子化。有的地方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,没有扩大视野、拓宽范围,往往是划特定条件、划小圈子,根据这些条件一筛查,就那么几个人符合条件,使得大量的年轻干部连竞争资格都没有,可能就会出现“矮子里选将军”或“萝卜坑”。
四是功利化。有的地方或单位为了提拔年轻干部,不停地给年轻干部换地方、换位子,频频进行调动,这样,资历、履历是好看了,可是思想态度、工作业绩、工作能力会怎么样呢?正如有人笑言,有的领导调来没几个月就走了,恐怕连身边的干部都没有认识全,更不用说群众了。
实际上,这种培养是一种拔苗助长,并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。真正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,就是要让年轻干部沉淀下来,扎根某个地方或单位,扎扎实实干点事情,方能锻炼、检验其思维、态度与能力。
何况年轻人本就是好动、坐不住的性格,就该让其安静下来,好好思考、好好干事、好好创业。
一名干部如果能够长期扎根某个地方、单位或领域,踏实务实,恰恰可能是一名优秀干部,远比那些跳跃式调动的干部要优秀得多。这或许就是老实人。
因此,我们需要的领导干部年轻化,绝不只是一群年龄轻的人,而是思维、理念、方法、能力的年轻,这就是热情、活力、希望所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