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践行“尊重的教育,创造的教育”理念,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近年来,学校大力开展“创造的教育”示范课堂建设工作,努力打造具有东师特色的“金课”。近日,党委宣传部开设专栏,将陆续对学校示范课堂进行展示,以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
课程名称:中国文化概论(俄文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授课教师: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昊
“传说,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,蚕神便亲自捧着两束洁白的丝,前来敬献给黄帝。黄帝从未见过如此漂亮而稀罕的东西,非常高兴,连忙吩咐妻子嫘祖用这丝来织绢。”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尹钟正在用流利的俄语,从嫘祖传说讲到养蚕织丝工序,并结合视频介绍了中国四大名绣和当代苏绣的传承。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课堂的另一端,该课的授课教师吴昊仔细倾听,不住点头、记录,随后对尹钟的自学自讲做出细致点评,一并纠正了个别语句的语法和发音,师生全程俄语交流。这是东北师范大学“创造的教育”示范课堂《中国文化概论(俄文)》翻转课堂环节中的一幕。
作为面向俄语专业大四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,《中国文化概论(俄文)》由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昊于2018年秋季学期创建。几年来,随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, 吴昊老师积极践行“创造的教育”理念,对课程不断做出优化:由最初“以教师为中心”的讲授式授课,转变为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模式,设计了翻转课堂、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,并细化了过程性评价维度,围绕“文化自信培养”这一课程思政目标,重构教学内容……如今,该课程已建成为一门借助 Bb 平台、雨课堂等多模态教学手段来完成的专业“核心课程”“荣誉课程”“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”,为打造“具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俄语人才”持续助力。
“这是吴老师专门订做的小道具”,2019级本科生向文迪介绍道,“扇面是毛笔写的汉字‘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’,扇子背面是俄文Я❤Китай(我爱中国)。在教室上课时,每次课前,都要有一名同学拿着这把扇子,到讲台前做5分钟的小演讲。”
为了营造“沉浸式”的课堂氛围,像这种细腻的设计,吴老师还精心准备了很多:给学生们换上古装,直接演起《论语》里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场景;精心制作、及时更新每一页PPT,讲中国文学专题时,夸父、李白、黛玉等人物的水墨画徐徐展开,讲中国传统美德专题时,梅兰竹菊的图案贯穿始终;老师身上穿戴的一枚荷花胸针、一件刺绣马甲、一款新式唐装……都将浓浓的“中国风”吹进了课堂,让同学们代入感满满。
如此别开生面、引人入胜的课堂,离不开吴老师的用心打磨。“课程的每一个专题都是吴老师精挑细选后亲自整合的。在布置预习时,老师会给我们很丰富的书单和各种资料,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,自主选择研究方向。大家在课堂上百花齐放,常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,这一点我非常喜欢。”2019级本科生李春燕说。
曾三次到俄罗斯深造、访学的吴昊老师,对于俄文教学和实际应用有着独到的经验和见解:“这门课指定教材中的内容有宽度但深度不够,缺少与国际的比较,和当代现实结合不足。所以我就找了多种参考教材和资料,发掘了一些典型案例,融合之后形成专题,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,知识也变得更实际、更灵活。”原来,广受学生欢迎的专题式教学,背后是吴老师全方位的考量与细心筹备。
“吴老师一再要求我们的自学自讲内容,不能浮于表面‘皮毛’,要‘深’,要有‘当代价值’,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探本溯源,真正领会理解,讲出中华文化背后的故事。所以我们会用尽各种方式去搜集材料,图书馆、互联网,书籍、期刊、论文、公众号……在这个‘探寻’的过程里,不知不觉就提高了俄语表达能力,也加深了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信心。”课代表尹钟感叹,这门课让她学会了如何做研究。
目前,李春燕已保研至吉林大学,她的理想是为中俄关系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尹钟则保研到了山东大学,她希望毕业后能做一名像吴老师一样认真负责的俄语老师。“其实一开始我是带着好奇心来试听的,最后坚定要选这门课,是因为被老师负责任的态度感染了。老师您真的太认真了,特别注重细节,希望我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像您一样充满热情!”2019级本科生郭佳佳在给吴老师的留言中这样写到。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学生能以老师为榜样,努力成长成才,或许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认可。互相启发,教学相长。吴昊老师也常常通过课堂,更新“技能包”、找到新课题,从学生身上获得灵感、得到鼓励。
吴老师发现,“00后”学子们非常熟悉互联网,在翻转课堂时,都喜欢播放B站小视频来呈现自己分享的内容。对新事物始终保持学习态度的她,紧跟年轻人脚步,很快学会使用B站,甚至在结课时,为大家播放起了自己最新剪辑的总结视频,赢得“00后”同学们的一阵喝彩。
“记得有一次,讲孔子哲学思想,我采用了‘树状图’的方式。因为面对庞杂体系,这种分类梳理最为明晰高效。不久后,一位同学在自学自讲‘中国国画’时,也用了‘树状图’的形式,举一反三,做得特别好。当时我非常惊喜!”学生不只学知识,更学会一种新的思维模式,这也正是课程的初衷——培养学生的“高阶能力”,即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创新及研究能力等。
一次次惊喜的课堂,充实起了《中国文化概论(俄文)》厚厚的教案,教学成果日渐丰硕——学生们在俄文表达识记和理解方面的测试成绩超出了期望值,在全国“永旺杯”口译大赛中斩获奖项,在校级科研中获“优秀”结项……吴老师的多个科研课题获省级、校级立项,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、吉林省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教学设计创新专项奖,还获得商务印书馆授权主持《中华文化的感悟》一书的俄文版翻译工作……
如今,近三年教学满意度均在98%以上、学生口中“超喜欢的吴老师”,正秉持着“尊重的教育,创造的教育”理念,结合着最新的国际时事,对《中国文化概论(俄文)》做着新一轮的打磨、充实。“希望学生们在基础知识得到夯实的同时,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辨创新能力。特别是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希望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、自信心,以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意识能够得到增强。”吴老师充满深情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