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上海市政协委员严鸽群。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
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,流动人口日益增多,普通话和外语使用频次越来越大,上海方言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。
在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,范秀敏、严鸽群、杨柏伟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提交的《关于设立沪语传承保护基地,抢救上海方言的建议》的提案指出,上海方言糅杂着产生于农业社会、工业社会、商业社会的丰富词语,以及成语、谚语、俚语等,句法和语法也相当完备,是上海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结晶,若任其走向衰亡,则意味着坐视一种文化的丧失。
提案认为,上海方言存在使用频率和熟练程度持续下降、代际传承明显萎缩、保护与传承乏力、缺少学习途径等问题。抢救上海方言,以及上海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历史记忆,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。为此,提案建议:
1、为沪语传承和保护寻求有效的载体。可以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,设立各类“传承站”,运用包含上海方言的双语招贴、双语导游、双语导购,传播上海方言的文化元素,增强上海方言的亲和力与渗透度。
2、调动青少年积极性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,推出沪语应用场景模拟、沪语网络微电影,吸引青少年群体加入到沪语爱好者的行列中来。
3、开发沪语文创品牌。可以设计沪语游戏、沪语桌游、沪语托福等有形产品,也可以培植例如“沪语脱口秀”“噶三胡”这样的无形品牌。
4、推进“方言进校园”项目。基地可以建议推广幼儿园教师用双语(普通话、沪语)和孩子沟通,以达到“沪语传承从娃娃抓起”的目的,可以在大中小学开设沪语先修课程、沪语托福认证,鼓励师生把沪语交流带回家,营造保护传承沪语的氛围。
5、开发沪语培训课程。依托所设立的沪语传承保护基地,技能培训机构或公益组织开发沪语培训课程,为新上海人因工作需要(如服务上海老龄群体等)学习沪语提供途径。
白浪 设计